指导学生社团公益讲座活动
我系本科教学督导员梁中和教授,于4月3日、11日和18日,分别调研和指导思问哲学社和望江柏拉图学社组织的“库闻-望江有识青年分享会”和“库闻-望江-思问观影会”。
4月3日,“库闻-望江有识青年分享会”的嘉宾是青年艺术家杨犇(b.1985),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雅安,任教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开始在地性艺术项目系列《揭封窥尘》,源于艺术家对于个体心理和境遇的一贯求索,关乎个体被模式化般的记忆。文化投射捏合下的时代碎片,在今天依然值得挖掘与延伸。艺术家运用个体的视角与步幅来测量时空维度,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与触及记忆。探寻一个线索,能够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与思考。
杨犇的作品关注中国社会近30年充斥着魔幻化的发展与转型,并依附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与记忆纠结其中。其作品类型涵盖影像、绘画、摄影和行为在内。其创作始终处于不断推进和发展的状态,依附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呈现与阐释,伴随始终持续的求索欲和敏感度,怀揣敬畏感在思考与对待这块处在变革进程中的土地。
(现场照)
4月11日,“库闻-望江-思问观影会”放映的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樱桃的滋味》,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旅途的公路片,情节并不复杂,巴蒂先生为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的墓地——一棵樱桃树下。他准备长眠,没人知道他为何选择自杀。他看上去非常平静,无需纠结“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毁灭)的问题,一切似乎已经处理妥当,除了一件事——得找个人把自己埋了。他准备了20万付给这位最后的掘墓人。影片表现出的关于死亡的情绪却令人玩味。生存或毁灭,在一个人看来是性命攸关问题,换一个视角,可能完全不同。
(现场照)
4月18日,“库闻-望江-思问观影会”放映的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慢节奏”电影《乡愁》,在今日飞速奔驰的世界里,它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冗长的镜头和不知所云的情节,催人入眠。但如果你耐心进入他的世界,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如一首静默的长诗。
导演说,“我不关注外在行为、冲突与事件始末。我的电影正日益摆脱这些。我总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来说,展现反映由哲学、文学、文化传统所滋养的心灵安居之所和心理历程更为自然”。塔可夫斯基的野心不在于讲故事,或营造神秘氛围,而是在影像里创造一种无阻隔的沟通方式。他删去了所有“结构化”的故事情节,邀请人进入一间暗室,在此,人与语言之间的隔膜逐渐消弭,观众从这里出发,通往自己的渴望。
(现场照)
通过调研和指导两个学生学术性社团组织的艺术与哲学类活动,得出暂时性的结论:两个系列活动开展得很有节奏和秩序,以三周一次和每周一次的方式,定期向川大各个专业和层次的师生以及广大成都市民,输出哲学与艺术、哲学与社会和哲学与生活关联在一起的思想内容,有力地将学术与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使得川大哲学走向社会,为社会思想的转变和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组织和参与活动的哲学系研究生、本科生,也从组织、主持、评议和撰写推广文字的活动中锻炼了表达和协调能力,接触了更多专业的师生,也了解了普通市民的心声,增长了社会经验,也习得了如何将哲学与市民关怀结合的经验和办法。
来源:哲学系教学督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