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哲学系!

简 介

简 介
首 页   >   简 介

四川大学哲学系源流

(一)

四川大学哲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校自1902年在经学门下开始哲学教育,1910年正式在大学内设哲学系。

1896年6月18日清光绪二十二年,时任四川总督兼广东巡抚的鹿传霖奉旨在成都铁板桥三圣祠街(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祠街)创办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四川中西学堂,是四川大学的肇始。学堂标榜讲求西学,但仍以经史之学为本。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1875年建立)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底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第二年又将锦江书院(1704建立)合并进来。其正科一部(文科)设有经学门(以中国哲学为主体)、政法门、文学门、商科门,其中经学门标志着四川大学哲学专业教育的开始。其首任总理(即校长)胡峻先生力倡“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的办学方针。学堂培养了许多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人物。1912年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易名为四川高等学校。1916年,再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1905年创立)合并,成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10年清宣统二年,四川总督赵尔巽经清廷学部核准,创办四川存古学堂,后学堂先后易名四川国学馆(当年底)、四川国学院(1912年)、四川国学学校(1913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1918年),直至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中国文学院(1927年)。学堂分经学门、史学门、词章门(最后改名哲学科、历史科以及文学科),分门授业。

1916年,成立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公共课包括:哲学概论、伦理学、中国伦理学史、西洋伦理学史、心理学、教育学等。

1926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中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分出独立为国立成都大学,学校招收本科生的有哲学教育系、中文系、英文系、历史系等等。

1927年,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学、国学等五所专门学校联合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公立四川大学未设校长,由中国文学院、外国文学院、法政学院、工科学院和农科学院的学长(1930年后改为院长)共同组成大学委员会,公推中国文学院学长向楚承头,联合办公,协调对外,内部则由各院自主。其中中国文学院下设有哲学科。

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建立国立四川大学,作为本科专业的哲学专业未能单独设置,师生分别调整到文、史等系、科,哲学课成为公共课,如伦理学、论理学(即逻辑学)、西洋哲学史、西洋哲学名著研究、中国哲学名著研究、教育哲学名著研究等。1935年,著名教育家任鸿隽就任四川大学校长,力使川大真正地国立化与现代化,以践履他本人对大学的抱负,亦即:“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任鸿隽认为,四川大学应该恢复建立哲学系,哲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理论思想水平的反映,一所综合大学没有哲学系,不仅学科门类不齐全,而且也无法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因此,他多方周旋聘请著名哲学家张颐来校执教,并计划聘请胡适、贺麟等著名哲学家也来校执教,为恢复哲学系作准备。后来任鸿隽因人事变迁离开川大,其恢复哲学系的愿望未能实现。继任鸿隽后,张颐代理四川大学校长。张颐曾就读于川大前身之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后赴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哲学,主攻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是中国第一位在牛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者,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回国执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30-1933年任系主任。在代理四川大学校长期间,他赞同任鸿隽重视哲学专业教育的主张,致力于四川大学恢复开办哲学系。他聘请著名哲学家朱光潜任川大文学院院长,并在文学院、法学院的一些系开设西洋哲学史、西洋伦理学史、中国先秦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洋美学史等课程,许多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亦被邀请来讲学。张颐在任期间,虽继续为恢复哲学系做出种种努力,但终因经费拮据、困难重重这一愿望付诸东流。四川大学图书馆至今还馆藏着当年为恢复哲学系而购买的书籍以及张颐本人所捐赠的一些哲学书籍。

已经汇入今日四川大学的华西医科大学,其哲学系的历史同样悠久。华西医科大学原名华西协和大学,1910年正式成立。它一开始就是一所完全西式的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以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本着“华西大学之设,萃聚各科以为之极,盖会通乎中外天人之理,学之以精”,故“特聘中西名儒,分门教授”。大学文科设哲学系、教育系、英文系、西洋史学系及综合文科系。除预科三年统一教学计划外,正科三年按专业制定教学计划。

以后文科又调整为三组七系,其中第三组为哲学、心理学、宗教学、伦理学组,设哲学系。1927年华西协和大学向省府申请立案前后,设有文科,文科设有国文系、英文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哲学系等。其中,哲学系的办学宗旨是:“使学生养成深刻思考之习惯,明了人生旨趣,并培养分析的批评的眼光,以解决各种思想上之重要问题。”系主任由宋道明副校长兼任。1932年哲学系教师有11人。1935年,由于学习英国牛津大学经验,将教育系、哲学系和美术系合并成为哲学教育学系,分设教育组、哲学组、美术组。学校还先后建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史研究所、国学研究部等。

抗战时期,华西协和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大学集中在华西坝进行办学。此时华大文学院设哲学史学系,由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兼任系主任,其下属哲史研究部由钱穆主持,招收研究生。1951年国家接办大学,命名为华西大学,仍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而文学院仍设哲学历史系。但1952—53年大学被调整为医药院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文理学科统统调出,其中大部调入四川大学;原华西大学的大量文科图书资料尤其是许多珍贵的外文图书也移交给了四川大学。这无意间为日后四川大学哲学系的复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1950年国立四川大学被定名为“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哲学系于1959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在28年之后恢复重建,也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七个哲学系之一(另外六个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系和辽宁大学哲学系)。

(二)

四川大学哲学系复系时,是以当时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哲学教研室为基础的,筹备组有卿希泰、张遂五、鲁生,最早调来哲学系的教师则有张绍英、邱坤等10余位同志。复系之初,四川大学哲学系设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和心理学逻辑学等3个教研室,以及系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哲学系教师已增加到40余人,并设有5个教研室,即哲学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心理学逻辑学教研室。哲学系开出了高教部规定的哲学专业的全部主要课程,还担任了全校哲学公共课程的讲授。哲学系的恢复重建,填补了当时我国西部地区哲学专业高等教育的空白,对发展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学生方面,从复系到1965年,招收本科生7届共295名。根据当时的教育方针,最初两届学生都是按绝密专业要求的条件,经过严格审查,择优录取;自1961级起,始改为按一般专业录取。1959年到1965年这7年,为哲学系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属于哲学系顺利恢复和发展时期。1964年,经高教部批准,哲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全国高校哲学系中走在前列。

(三)

从1966年到1976年,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哲学系不但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且不少教职员工还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甚至有的学生也未能幸免。十年动乱破坏了哲学系复系以来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此后的工作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十年动乱中,学生不能读书,教师不能教学,师生一起到军垦农场劳动,荒废学业。

这一时期的教学和科研也十分艰难,但还是有老师努力钻研业务,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作出了贡献。如卿希泰教授撰写的《中国道教史纲》,在“文革”后出版,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填补了我国道教研究的空白。

(四)

“文革”结束之后,哲学系的发展又重新走上正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外国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国哲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种应用性专业大规模兴起,给包括哲学专业在内的基础理论学科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九十年代后,哲学专业更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各高校哲学专业的生源都急骤下降,本科招生人数锐减,且多为调配生。当时的哲学系领导班子面对这严峻局面,确立了“加强基础,发展应用”、“以应用养基础,以基础促应用”的办学思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系先后办起了包括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在内的应用性学科,并着手建立文化艺术教研室和筹建文化艺术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学科的需求,哲学系还对哲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课程设置,增设管理哲学、行政管理、社会学、法学、秘书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必修、选修课程。这一时期哲学系成为了四川省人才培养保护基地,四川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逻辑学学会等省级学会的会长由哲学系老师出任并主持工作。

1980年,哲学系卿希泰教授创立的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是全国高校中由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宗教研究所。在卿希泰所长的领导和组织下,宗教研究所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宗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开始了宗教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1993年,哲学系同宗教所合作,开办宗教学本科专业,这使得四川大学哲学学科在当时成为国内高校中唯一一个以雄厚的宗教学教学、研究实力为其鲜明特色的学科。

1984年,哲学系设立社会学研究室,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社会学研究生。该硕士点在随后的十几年一直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位授权点。

1986年,哲学系率先在西部高校哲学系中办起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到1990年又开办行政管理专业本科,1995年获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除了全日制教育之外,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哲学系培养了数千名行政管理的专门人才,为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哲学专业与行管专业相配合,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系的一个特色。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重新更名为四川大学)。当年,经学校批准,哲学系更名为哲学社会学系,与法律系一同组建法学院。同年,哲学社会学系建立文化艺术教研室。1995年承担筹建四川大学文化艺术学院的工作。1996年,文化艺术学院在学校百年校庆时挂牌成立。1998年8月,学校进行专业归并、院系调整,哲学社会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文化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哲学与艺术学院。

(五)

自“文革”结束至2000年,哲学系经历了恢复、迅速扩大和分化几个阶段,但无论是在何种情形下,哲学系的教职员工都从未产生过放弃哲学专业的念头,而始终把办好哲学专业、办好哲学系视为服务于川大、服务于国家和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以应用养基础”的思路难以持久,应用学科在哲学系框架内的发展和扩大,对于哲学专业意识的冲击也难以避免。随着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的独立成系,以及艺术学院的分离,在2001年,四川大学再次进行学科调整,将哲学系同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一起调整入公共管理学院。

至此,哲学系办学规模的扩展及在管理体制中的分分合合这一过程就告一段落,而进入到回归哲学本位意识的发展时期。这不仅仅是说从专业上与应用学科相分离而达到纯化,更重要的是在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回归到了哲学本身。自2001年哲学系被调整入公共管理学院以来,哲学系的老师们出于一种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积极筹办研究中心、研究所,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关注哲学自身的广度和深度。

2001年,哲学系建立“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在建立“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同时,哲学系建立自己的“思问”哲学网站。2002年又开设“思问”哲学系列讲演,同时还举办一系列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3月,哲学系建立“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研究所自建立之日起,就开始有计划地搜集古代希腊、教父时期、中世纪哲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为止的经典著作和研究资料,现已基本建立起有关古希腊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资料室。在翻译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著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古典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

哲学系的老师们为了给哲学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开始致力于为哲学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从2007年秋到2008年春,哲学系先后成立了系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四川大学哲学系章程》《四川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条例》《四川大学哲学系运行条例》。在《四川大学哲学系章程》中,哲学系第一次明确自身为一学者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视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为立系之本。这些条例和规则的制定,也使得哲学系日常工作的运行方式日趋规范和成熟。在进人程序、选举方式以及其它重大事情的议定上,都充分保持着学术共同体的尊严。

2009年,为了加强了哲学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哲学系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一个学期,即从本科四年级一开始就确定论文指导老师,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在本科三、四年级阶段推行研究导师制,即进入本科三年级时,在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原则下,学生确定自己的研究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具有研究方向性的学业,并与毕业论文指导相衔接。这一举措得到哲学系老师们的高度认同,都希望以此能让本科生的培育有一个新的提高。

2006年,四川大学哲学专业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8年,哲学系被批准为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单位;2009年四川大学哲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2019年哲学系复系60周年之际,应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总体规划,正式成为四川大学独立的院级系,这对哲学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历史性的重要决定。2019年开始招收本科拔尖班,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强基班。2020年进一步健全了哲学系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了“四川大学哲学系”官方网站,成立了四川大学生命哲学(学派)研究中心。2021年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六)

本学科在长期的发展和耕耘中,既以学术为本位、致力于中外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又秉承人文关怀、强调对现实的关注;既注重经典文本的梳理和解读,又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些极富特色和传统的研究领域,并奠定了相关优势。形成了一个包括古典希腊语、古典拉丁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等研究性语言在内的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哲学的完整研究谱系,尤其是在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研究领域奋力开拓,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成就。在古代哲学研究领域,除了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古希腊哲学经典研究著作译丛”外,还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青年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出版各类译著30余部、专著20余部;对于拓展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论域、全面深入探索西方哲学的内涵以及深化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系立足于本学科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在哲学本科开设西方古典语言(古典古希腊语、拉丁语)的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华文化、西方文化通识课以及其他文化素质课程;开设哲学第二专业、授予第二学位;组织“思问哲学系列讲座”,讲授前沿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系的思问哲学社、江安柏拉图学社、古琴社、诚社等学术社团,以及读书班、读经班开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重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教育外,本系还注重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当代中国现实,建立了贺麟基金会(贺麟书院)、绵阳游仙区组织部、卓安律师事务所等实践实习基地;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本系师生已前往十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讲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也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和学生前来交流、讲学以及攻读学位。并与法国巴黎一大、图卢兹二大、德国慕尼黑大学、波鸿大学、海德堡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意大利罗马一大、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教研联系,并将进一步搭建学生升学合作平台。

此外,还紧扣地方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机构结成学生培养合作关系。由本系发起和资助的“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3年首届颁奖)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认同,国家社科规划办、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都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并予以积极肯定。



四川大学哲学系

党政办(201室):028-85417159

本科生教务办(202室):028-85417126

研究生教务办(202室):028-85417656

学生及团委办(203室)028-85413870

科研办(212室):028-85412298

邮  箱:zxx@scu.edu.cn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书记信箱
主任信箱
公众号矩阵(查看)

领导信箱:

书记:zxxscu@126.com

领导信箱:

主任:zxxscu@163.com

Copyright©2020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