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四川大学核心通识课《万物皆数》《从碳基到硅基》等课程
我系本科教学督导员梁中和教授,于4月10日和3月27日,参加数学学院赖洪亮老师的优秀本科通识核心课程,担任与谈人和观察员。
《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理与美》课程团队由赖洪亮领衔,罗伟、何家亮、何志蓉、胡朝浪、邹云志、胡泽春、彭国华、李福波老师参与,他们携手致力于建设一门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丰富又好玩的通识核心课。同时,每位老师也分别准备了各自的专题,和大家分享数学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为探寻理与美而做出的努力。除了在校内为川大的学子们准备精品的课程,课程组老师还在库闻书店,选取部分课程内容作公众演讲,和市民朋友分享数学的乐趣,参与的老师们的睿智深邃与幽默风趣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有上课学生反应“在这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上,不再需要为解题而烦恼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放飞思想,脑洞大开。老师们将看似枯燥的数学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焕发出同学们意想不到的独特魅力。例如,密码学专家彭国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起了换位法加密文字的游戏,深入浅出地给同学们讲解了生活中的现代密码学和它的数学原理。同学们发现,原本被数学家都认为不会有实际应用的数论,和我们的生活如此地接近,意想不到地为密码学建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
此前,今年3月初梁中和教授还参与了另一门通识核心课《从碳基到硅基:信息技术和文明再造》的系列讲座嘉宾,该课程团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小萌新们展示了IT行业的发展。包含IT产生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即IT“昨天、今天和明天”。重点突出了“网络空间安全”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如何“从碳基文明到硅基文明”的转变和演化。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两门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可以供哲学系学习的特点:第一,在坚持专业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下本科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点,吸引学生的同时授以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第二,多师授课,能体现专业内不同专业方向教师的专业和优长,但也有课程章节衔接存在问题等风险,比如我们的哲学史课程,可以采用多师授课,改变以往某一位老师只讲其专长或局限于某部原著解读的局限;第三,有必要确立一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或主持人,有主讲老师组织安排,集结系内外相关专业老师组织课堂多样化教学;第四,哲学系教师授课手段较为单一,结合线上资源较少,讲授方式也较为单一,以教师主讲为主,可以适当改变课程设计,增加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
(《从碳基到硅基:信息技术和文明再造》讲座现场)
(《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理与美》讲座现场)
来源:哲学系教学督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