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哲学系2018级迎新致辞
余玥 副研究员
新同学们:衷心欢迎你们!
教育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教育就是让你以一种不是你自己的方式成为你自己。大学教育尤其如此。如果始终只是原来的样子,那么就不需要教育;如果回不到本来的样子,那么教育就只是让人变得分裂而已。以一种尚不是你自己的方式,成就将会是你自己的人生。这件事听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捉摸一下却有些门道。
教育部2017年的发展统计说,我国义务阶段毛入学率几近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而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45%。这些数据近年来波动并不大,因此大致可以说,在你们的同代人中,已经有差或一半起码暂时不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了。虽然在各位的身边,这情况或许不多见,但在看不见的地方,曾经学子们的确已经星散了。那些已经离去者的生活,未必就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而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
用另外的方式再提一次这个问题:有了印刷品和网络,有了慕课和学习软件,为什么还需要传统的高校教育?同样来自2017年的数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去年我国7亿网民中,按学历划分,初高中学历人群占比63%,其次是小学生16%,而本科以上大概11%。受惠于技术的迅疾发展,大部分即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机会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必要的专业资讯和技术指导。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
对上面问题常见的回答有几种:因为家人期许,因为社会要求,因为同伴们一样的愿望,或者因为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事可做,或者因为真的想要上大学。除了最后两种原因,其它答案缺乏对自己而言的说服力。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它们或许不符合他人期待,但未必是不精彩的;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它们并不比上大学更不符合他人期待,而它们也可以实现自我。一定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进入大学吗?不一定。为了别人的期待进入高校就是自己应该进入高校的理由吗?也不一定。如果没有给自己的答案,所谓高等教育就很可能只是让我们成为、或者继续是那种不是我们自己本来样子、而是别人想要的样子的人而已。这不是教育的目标。
对于确定自己因为没有其他事可做(而非迷惑于还有没有其它事情可以做),所以来上大学的同学:你们是幸福的。你们可以以一种阻力很小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学习对你们来说或许不会太难,毕竟还算严酷的高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希望你们在大学中可以培养或发挥自己的兴趣,享受不再像之前那么拘束的时光,去交流或者畅想,去建立亲密关系或者自己自在地过——只要所有有关自我筹划和实现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对你们来说不是什么要去担忧的问题。我希望你们一直这样幸福。大学的确附带地为此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但这并非大学本身想要做的事情。食堂宿舍林荫道对你们的意义,或许远远大于大学教育本身对你们的意义。大学不是为了你们创立的,但大学生活或许是合乎你们要求的。因为在这里也可以照着自己原来的样子闲过。但这不是对上大学何为的真正回答,它完全也可以是一种对机关大院退休生活的向往和实践。虽然这可以是幸福人生的目标,但这不是教育的目标。
对于那些因为迷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所以来上大学的同学,你们和知道为何来上大学的同学之间,仅仅差了一层确定的自我理解。当然,即使确定地知道自己上大学目的的人,也未必不会在自我理解上发生困惑,尤其当他们看到没有大学经历的人们也过得很好或学得很好的时候。确认自我理解的正确性,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非你知道,其它大多数的可能生活并不是我真正优先想要选择的:初中毕业当着幸福的理发店老板,或者早早工作后勤奋专研推销之道,这些生活虽然是踏实的,也有自己的魅力,但我真正想要的是更加丰富和深邃的日子,那需要很多我尚不了解的知识作为支撑,并且需要我对之灵活地加以贯通。如果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愿意更加全面充分地扩展我的诸多能力,那么我就会优先选择大学学习。
不一定是哲学学习。但这会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开始。通过受教育达成自我确认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动地对诸多可能性进行验证、甄别和筛选排序的过程。完成它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方法。知识可能易于搜集,但方法和相应的训练却难于获得,因为它们关乎贯通那些零散知识的路径。汪曾祺曾经讲过一个写文章的方法的故事,很有意思,他说“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文学语言也是这样,句与句,要相互映带,相互顾盼。一篇作品的语言是有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是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写文章是这样,做学问过生活也一样:真正带有自我理解的值得过的生活,也是一枝动,百枝摇的,因为它在每一步中都包含着自我期许和自我反思。而真要做到如此,那么训练理解不同的文字、思想、观念的可能性和它们的用法及局限,就十分关键。如果说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拥有基本的砖瓦可供使用,那么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他们能通过训练了解建筑的格局。格局,说的就是对事情的统观和把握。有了把握,砖瓦才好放对地方。
哲学本科学习能为此做什么,以至于它是值得推荐的培养自我确信的人生的新开始?各位要知道,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素养精深高度专门的哲学家,你们也大可不必预想要整日应付一些高深莫测的玄学,比如如何证明一只飞着的箭是不动的,或者说服人相信时空只是我们主观的形式而已。比起这些神奇的说法,你们将知道的主干会由极其丰富有趣的内容组成:在我国与世界上,什么样的想法和因素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生活样貌,它们又会如何变化并怎样影响我们?如何品味美好的事物?好的生活和正当的生活是一回事吗?怎样确定一个判断的真假?科学和巫术真的有区别吗?如果我们终将死去,一切都会毁灭,还有什么值得希望和托付的呢?举凡思想历史,美、伦理、逻辑、科技、宗教,举凡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种种样貌和种种向度,它们的互相关联与区别,联系它们的道路和这些道路的改变轨迹,你都或能在四年中大致得知。这就像一座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它的更动不休的楼梯,互相串门的装饰画,神秘的地窖,刺激的运动场,等等,都属于这座学校整体。而能够在这样一所学校学习,不管你们以后将要做什么,不管你们将会选择什么,不都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吗?
更何况这里不仅有那许多有趣的事情而已。整个世界是比霍格沃茨复杂得多的迷宫。除非有着充分的自信和卓绝的天才,否则练习是不可省略的。这不仅是说,要懂得各种技巧,而且是说,在缺乏全局地图的时候,还要训练自己的方向感。正是在这时候,人类智慧的群星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哲学不能提供你自己在这世上行走的地图,但哲学可以提供一幅星象图,那是由已经拥有永恒地位的人类精神的先驱者之星所组成的图像,它们温柔地包围着这个世界,给予光亮,也给予刻苦练习者其它必要的帮助。方法是贯通零散知识的路径,而哲学就是这些路径上空的灿烂星象。从最早被他看做与他生活漠不相关的这些星星中,识路的人后来可以在与它们的亲密互动中走上自己的路。在这个时刻,人和这些精神之星仿佛是融融一体的。从漠然相对到获得这种奇妙的一体感受,这就是教育想要做的事情。而对此来说,哲学的确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没有忘记,你们中的大多数生于新世纪的元年。我想要鼓励你们,从这个时间的新起点,走入永恒的星群之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