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七届德国哲学论坛:“另一个开端”于成都市武侯区科华苑宾馆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进行4场共计14次报告。
本届论坛于9月16日上午开幕,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杨顺利副研究员主持,系主任熊林教授致辞。熊林教授首先对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外国哲学教研室以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为主的发展特色,回顾四川大学哲学系德国哲学团队的学术融合与德国哲学论坛的优良传统,并祝愿首次恢复线下的本届德国哲学论坛顺利进行,期望与会学者在论坛中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第一场学术报告于16日上午进行,四川大学哲学系岳富林副研究员主持,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于思岩,北京大学哲学系罗正东,四川大学哲学系张清涛,暨南大学法学院汤沛丰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于思岩的报告题目为“客观实在还是主客混淆?——康德认识论中物自身概念再释”,他认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并非是通常被理解的不可知的客观实在,而是指涉康德对认识论中主客混淆的批评,即将经验事物视作事物自身。这一概念是以知性之先验应用构造经验事物的结果,因而是论战性的,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系统性的。
罗正东的报告题目为“论康德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与‘第三者’”,论证“第三个表象”、“上帝”、“理性的图型”、“连续性原则”等一系列的“第三者”概念使得纯粹理性概念的两种演绎得以可能。
张清涛的报告题目为“康德论想象力的阶梯”,重点讨论想象力与幻想的分别,认为幻想应作为无意(unwillkürlich)的想象来理解,才能使其成为想象力的下边界而非同想象力产生鸿沟。
汤沛丰的报告题目为“若隐若现的现代社会——论康德法哲学中的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主张康德借鉴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模型与欧陆近代自然法传统的所有权来构建向法治国家过渡的道路。
第二、三场学术报告于16日下午进行。第二场报告由《社会科学研究》副编审颜冲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洪凯源、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李隆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继分别作了报告。
黄江的报告题目为“从中间开始交互证明:论施莱格尔的雅可比批判”,他认为最高原则已被证明是有限意识所不能达到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满足于间接的证据。“第一原理”不能是一个,而应该由至少两个“外部无条件的”但“内部相互为条件的”原理组成。
洪凯源的报告题目为“从无限物到有限物——论‘精神’概念在早期谢林思想中的诞生”,认为谢林将绝对物定义为能够行动,并且也只能在行动中被把握的绝对者,而它就是必然能够达到对自身的智性直观的精神。这一精神于是处于一种自身关系中,成为一种无限物从自身给出有限物的结构。
李隆方的报告题目为“‘抽象’的彼岸:从先验哲学到第一哲学”,他主张康德的先验哲学必然蕴含着抽象的特质,以先验哲学的这种抽象性为论述对象,可以在先验哲学之上设想一种“元理论”或“第一哲学”。
王继的报告题目为“对形而上学与范形而上学共同开端的另类考察——从现象学视野下触觉的双重面向谈起”,他在哲学史中梳理出一条触觉作为认识行为之奠基的线索,试图建构一种触觉中心认识论。
第三场报告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帅巍主持,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庄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窦绪凯、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振权分别作了报告。
庄威的报告题目为“谈舍勒的感受-情感学说”,他认为感受在舍勒的现象学和质料的价值的伦理学中具有一种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理论地位,舍勒的感受-情感学说是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的统一体,理论潜能巨大。
窦绪凯的报告题目为“论作为形而上学终结者的黑格尔、马克思与尼采——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与‘技术本质之思’的解读”,他认为海德格尔通过将形而上学的历史看作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并且将黑格尔、马克思与尼采的哲学视作这一发展过程的终结,同时将技术本质的全球统治的展开看作这一发展过程和终结的最终结果,从而将技术本质的全球统治解释为形而上学历史的一个必然环节。
周振权的报告题目为“开端问题:现象学如何面对‘明希豪森’三难的挑战”,他试图运用现象学的三条原则,即开端源于直接明见的认识,直接明见的认识可以被重证,明见性认识的否证不可能成立,回应明希豪森“三难困境”,即关于开端的无穷倒退、逻辑循环、终止论证。
第四场学术报告于17日上午进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庄威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尹兆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宏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晋一分别作了报告。
尹兆坤的报告题目为“空间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他梳理空间在现象学发展中始终占据但没有被凸显的根本地位,试图借助费加尔的资源建构一种作为第一哲学的空间现象学。
王宏健以线上方式参与报告,报告题目为“实践哲学离不开最高善?——伽达默尔晚年的实践转向探赜”,他认为伽达默尔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的阐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基本精神。
张晋一的报告题目为“形而上学的实现与另一开端的侵袭——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思的临在”,他阐明海德格尔首先将形而上学的运行机制刻画为存在-神-逻辑学(Onto-theo-logie),然后以天地人神四合的运行避免了存在-神-逻辑学中的分裂,并且允诺了物之物化的发生。
论坛于9月17日中午闭幕,闭幕式由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马飞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岳富林、教授余玥致辞。
岳富林感谢了与会学者的到来与报告,认为德国哲学论坛以纯粹的学术交流为宗旨与核心,而本届论坛也实现了这一初衷和目的。
余玥回顾四川大学哲学系德国哲学论坛自2015年开始的传统,认为论坛的持续创办对全国德国哲学界的深入交流具有开创性和激发性的意义。余玥也对与会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诸位学者持续相聚与交流的期望。
最后,主持人马飞表示,会议期间学术交流氛围热烈,如同思想的节日。虽然节日终会结束,朋友终会回归,但结束与回归同样也是另一个开端。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