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哲学系!
学术交流
首 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交流   >   正文

“实践与美:实践哲学年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6      编辑:哲学系新闻中心      点击量:

2025年9月6日-7日,“‘实践与美’:实践哲学年会2025·成都”在四川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西北大学实践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实践哲学传统与创新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共同协办。

微信图片_2025-09-29_123511_386

本次会议在聚焦“实践与美”一般性主题的同时,还设立了“图像美学与多元美育”和“生活哲学与美学”两个特邀专场,以及“劳动与美”和“生态与美”两场高端对话,分别对话尤西林教授和曾永成教授。此外,会议设置“意大利实践哲学”“纪念谢林诞辰250周年”和“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特邀专场,体现了实践哲学的不同面向。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与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9月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与宗教所党总支书记史冰川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社科处处长熊林,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分别致辞。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余玥做大会会务说明。

微信图片_20250929123850_70_123

随后是大会主旨发言。第一组大会发言由四川大学徐开来教授主持,罗马智慧大学马塞洛·穆斯特教授探讨了葛兰西思想中的核心政治概念与意大利美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探讨了马克思早期手稿中的“自然观念”,并将之与中国传统“三才主义”进行对话。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探讨了“实践与美”这一贯穿20世纪思想史的深层线索。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关注到康德实践哲学的美学意义,探讨了实践在世界向美生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从词源考辨入手,严格区分了作为“感性学”的原初涵义与后世窄化为“美学”的学科理解,主张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能够回应现代性问题的“美的现代形而上学”。

第二组大会发言由《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章启群教授对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先验论证考察,分析了其“积淀说”的理论困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向宝云教授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四川大学韩刚教授对《写生珍禽图》提出了全新的图像学阐释,揭示了其隐含的“桃心型”构图及其深厚的文化伦理内涵。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论述了孙中山在中国现代国家转型中的思想与实践的先驱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剖析了谢林自然哲学中为其后期“肯定哲学”埋下的重要思想契机。

微信图片_20251011152830_196_91

本次年会共设立了7个分会场,各位参会专家、学者就不同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第一分会场聚焦“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础理论”“实践哲学的经典与历史”“实践哲学的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础理论”等主题进行报告评议与讨论,并以“劳动与美”为主题展开与尤西林教授的对话。

第二分会场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专场”,与会学者就此展开讨论,并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与会学者还围绕“全球化时代实践与美的新课题”“生态美学的历史与当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美学”等议题展开研讨。随后,第二分会场还举行了唐小平董事长的赞助证书颁发仪式和以“生态与美”为主题的与曾永成教授对话。

第三分会场为“意大利实践哲学专场”,专家学者们围绕意大利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并就“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础理论”“中西哲学中实践与美的关系”“文艺与美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四分会场为“生活哲学与美学专场”,与会学者在此主题下围绕生活哲学、美学、政治哲学等方向展开了发言与交流,并聚焦“实践哲学的经典与历史”,就实践哲学发展历史中的经典文本与经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五分会场为“纪念谢林诞辰250周年专场”,本分会场的专家学者聚焦谢林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政治哲学、美学等多学科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随后,该会场的专家学者围绕“美学的实践哲学进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实践与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等议题展开研讨。

第六分会场围绕“图像美学与多元美育”“审美意识在政治哲学中的作用”“实践哲学的经典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七分会场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一议题,聚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文本考据、概念辨析与当代发展等主题,围绕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超越、劳动定位、阶级意识与共同体建构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微信图片_20251011153803_197_91

9月7日下午,七个分会场的研讨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前往主会场参与大会发言和闭幕式。第一组大会发言由四川大学余玥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辨析了黑格尔哲学中两种不同的“自我异化”结构,为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阐释了马克思“实践感觉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本人价值取向。西北大学刘宇教授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中心,重新解读了“实践”概念,为其注入了叙事与实践的维度。

第二组大会发言由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提出了“与美共鸣”的实践命题,倡导超越功利性的“化用”逻辑,走向与万物共生的伦理未来。四川大学余玥教授重新解读了伽达默尔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的消逝”的著名争论,重新强调了黑格尔美学中的客观性维度与现实关怀。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以王安石与苏轼的诗歌为例,提出了“同质性”与“异质性”两种审美模式,分析了它们对总体性实践的不同影响。

大会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余玥教授在总结中感谢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在“实践与美”等话题上所做的一系列深入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圆满举办的祝贺,并对四川大学会务团队的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谢。田海平教授代表下一届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诚挚邀请各位学者明年相聚北京,继续推进实践哲学的对话与创新,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善的实践路径与伦理愿景。至此本年会圆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251013082129_206_91

本次年会汇聚了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实践与美”主题,秉持“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理念,开展多层次、跨学科学术对话。会议通过多种形式,在美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领域进行多元探讨,致力于推进对实践本身的学术理解,尤其关注实践与美在现实语境中的本质关联。年会彰显了中国实践学术共同体的独特价值,为深化实践哲学研究提供了专业平台。

年会会务组 供稿

下一条:【会议综述】第一届“现象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工作坊”

关闭

四川大学哲学系

党政办:028-85417159、85418898(人事)
本科生教务办:028-85417126
研究生教务办:028-85417656
团委及学生办:028-85413870、85418055
科研办:028-85412298
邮   箱:zxx@scu.edu.cn
办公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二楼



书记信箱
主任信箱
公众号矩阵(查看)

领导信箱:

书记:zxxscu@126.com

领导信箱:

主任:zxxscu@163.com

Copyright©2020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