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促进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学术对话与跨界融合,心性哲学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在望江校区文科楼349会议室举行了“从佛教到心理学”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本次活动旨在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心理研究中的启发意义,推动心性哲学在学术与实践层面的深入发展。
本次沙龙邀请多位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及成都体育学院的专家学者参加,涵盖宗教学、心理学、哲学与精神分析等多个领域。与会嘉宾包括长期从事佛教与心理学比较研究的尹立老师、刘朝霞教授、哈磊教授、史冰川教授、覃江副教授、张海滨副教授、何松老师、景宇琨老师、李光起老师及心性哲学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各位师生。


在交流环节中,尹立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佛教思想与精神分析之间的研究体会。尹老师师从陈兵教授读博士学位,此后长期致力于佛教思想与心理分析体系的比较与互补,拥有二十余年精神分析实务经验。他指出,佛教实践与精神分析在探讨“心的转化”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均重视个体对自我与无意识的深入观察。

覃江老师随后从禅定学与宗教学的角度,介绍了佛教心理修持在当代研究中的意义。他强调,佛教的禅修传统为心理疗愈与人格成长提供了独特路径,而心理学的经验研究又为理解禅定现象带来新的视野。
张海斌老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探讨了“佛教心理学”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建设方向,指出该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
⸻
在自由讨论阶段,研究所师生围绕“佛教思想与心理咨询的融合”“佛教实践与心理疗愈的关系”“不同佛教传统中的心性观”等议题展开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佛教关于“心”的理论体系与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在理解精神结构、促进自我觉察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
此次座谈气氛热烈而真诚,讨论内容丰富,思想交锋深入。本次沙龙不仅为研究所成员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也为今后“佛学与心理学对话”系列主题沙龙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侯彦泽
摄影:侯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