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至28日,扬州书院“知行转进”哲学夏令营在扬州鉴真图书馆成功举办。夏令营由扬州文化书院(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扬州大学哲学专业实践实习基地)主办,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四川大学哲学系、古典学系、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等六所高校承办。我系教师梁中和教授、戴森宇副教授领带本硕博八名同学前往参与。

图1:夏令营集体合照
本次夏令营主要以“学术研讨+文化考察”的创新模式展开哲学研学活动,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同学术阶段的同学们交叉分组,每个小组配一名专家作为小组指导老师,共同制定学习考察计划并完成最终的汇报任务。
在7月24日夏令营开幕式上,中国古典学专业本科生张馨予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她引用“古今一贯·知行转进”八字宗旨,呼吁营员们在建筑视角、非遗技艺、扬州学派等多元课程中“做求知若渴的行者,以青春之思解码千年文化的基因”,倡议大家“于文献古籍中探究,于历史遗迹中沉淀,于田野调查中感知,于思辨研讨中感悟”,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研究共振。

图2:张馨予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致开幕词
在7月25日下午的“陈康与古希腊”主题学术会谈中,我系梁中和教授、岳媛同学作为会谈嘉宾出席。梁老师以陈康1942年“让欧美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的宏愿开篇,指出这一理想仍受西方中心主义与语言范式壁垒双重阻滞——英美分析哲学长期将欧洲大陆思想史视为“非哲学”。为此,梁老师用三个故事勾勒中国学术正在生成的“新磁力”:德国柏拉图专家Christoph Helmig、牛津博士白露、乌克兰学生亚历山大主动学习中文的故事,彰显差异思想资源的原创潜力。针对“陈康之后无人再入西方主流参考文献”的困境,梁老师呼吁借鉴日本学者纳富信留主编的九卷本《世界哲学史》,以平等视角重构多元传统。他以多兹1943年访华与段义孚求学轶事作结,强调中国哲学未来必须“用鲜活的中文表达原创思想,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可能性”。

图3:梁中和老师指导研学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岳媛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与陈康先生哲学之路的共性,分享了弱势文化中的个体如何在对西方文明的研究中勇于质疑、发起批判并敢于探索求证的心路历程。岳媛同学发现,在欧美学界西方古典女性主义研究中,尤其是对柏拉图的文本解读中充斥着诸多对原典文本的偏离性解读,甚至在近期的前沿成果中还存在对柏拉图文本明显的错误引用。岳媛同学认为,我们应该像陈康先生那样,诚实地面对每一个概念,而不能因为欧美学界在学术研究的生态中居于优势地位就盲目跟随。我们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用坚实的论证去否定、去批判。


图5:梁中和老师会谈发言
7月26日下午,戴森宇副教授在“古典学与文史哲”主题会谈中发言。戴老师先借熊十力与弟子徐复观“挑刺读《通鉴论》”的掌故,提醒学人“读书先见其好,方能实事求是”,并呼吁评价国内外同行著作时摒弃“分别心”。戴老师指出,当代中国之所以提出“中国古典学”,既是对百年来“国学”概念的反思——警惕其民粹化倾向,也是在全球学术格局中寻求可对话的命名策略。他进一步追问:若“古典”仅指古希腊、古罗马,为何《近思录》《传习录》不能位列其中?中国古典学的边界究竟如何划定?戴老师强调,学科命名背后潜藏着文明观与历史观的差异,中国学界应摆脱“5000年证明”情结,以原创性研究与世界平等对话,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图6:戴森宇老师发言
在为期六天的研学活动中,师生们既投身多场学术研讨,又循着扬州千年文脉,实地走访陈康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址,在理论对话与田野考察、团队协作与合作调研的多维研学中满载而归。
撰稿:岳媛
审校:梁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