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哲学系!
新闻动态
首 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玄奘-窥基一系法相唯识学“识”与“心、心所”以及“转依”之后“智”的认识结构》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31      编辑:哲学系新闻中心      点击量:

 

2023年10月18日下午3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副教应我系的邀请,举办了有关“玄奘-窥基一系法相唯识学‘识’与‘心、心所’以及‘转依’之后‘智’的认识结构”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刘朝霞副教授主持。

讲座中,赵老师首先通过详细介绍国际学界对于“转依”(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这一词汇的梵文原文内涵的争议,以及《成唯识论》中提到的四种“转依”义别与六种“转依”位别,阐述了护法—玄奘—窥基一系法相唯识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转依”。

随后,赵老师详细讲解了《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根据玄奘糅译之护法的《成唯识论》以及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的解释,法相唯识宗的学者认为,所有的“识”与“心、心所”法都具备“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认识结构上的“四分”,并且这“四分”都是属于“依他起性”。这是凡夫之“识”在认识上的“四分”结构。那么,在修证成佛“转依”之后的“智”呢?在圣者的“智”之中,是否也具备这认识结构上的“四分”呢?

赵老师认为,按照《成唯识论》中护法的正义,“转依”之关键-“无分别智”(分为:加行、根本、后得三种)中的“根本无分别智”,乃有能缘之“见分”,而无所缘之“相分”,因此无有能取、所取这二种执取烦恼及“相缚”;而其虽无“相分”,但仍有所缘之相,此乃无相之相;这是一种“根本无分别智”与“真如”构成“智、如不二”或“智、如,不一不异”之关系的特殊“无分别的分别”之认识。而“后得无分别智”,则有所缘之“相分”与能缘之“见分”,虽然“后得无分别智”与所缘的认识对象为二,但亦无能取、所取这二种执取烦恼及“相缚”,而为一种虽称无分别但仍具分别作用却无执取烦恼的“无执取的分别”之认识。这是圣者的“智”的认识结构。

在讲座尾声,现场与会的学生和老师向赵老师提出了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赵老师一一作出了详细解答,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与感谢。最后,刘朝霞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短总结,到场的师生用热烈的掌声对赵东明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雷恒一

来源:伦理学与宗教学教研室

上一条:哲学系与宗教所举行青年教师培养发展座谈会

下一条:党总支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暨“三个一流”学习研讨会

关闭

四川大学哲学系

党政办(201室):028-85417159(传真)

本科生教务办(202室):028-85417126

研究生教务办(207室):028-85417656

学生及团委办(203室):028-85413870

邮  箱:zxx@scu.edu.cn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书记信箱
主任信箱
公众号矩阵(查看)

领导信箱:

书记:zxxscu@126.com

领导信箱:

主任:zxxscu@163.com

Copyright©2020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