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优台谟伦理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性与情感)
【授课时间】14:00-15:40(6.30-7.4, 7.7-7.9)
【授课地点】望江三教413
【授课教授】Stephen A. White
斯蒂芬·A·怀特,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大学奥斯汀分校古典学系与哲学系教授,曾任古典学系主任(2007-2013)。怀特教授的兴趣涵盖古希腊哲学诸多领域,特别是米利都学派、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斯多亚学派,他的研究广泛包含前苏格拉底哲学到希腊化哲学各个时期。其代表作《主权德性》(Sovereign Virtue)深析亚里士多德伦理中的幸福与繁荣关联;他还在剑桥出版社出版权威英译注本《名哲言行录》(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被视为新一代学术里程碑。怀特教授在古典学界享有盛誉,其众多学术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与文集,对推动古典哲学与现代思想的对话做出了卓越贡献。
【合作教师】魏奕昕副研究员
【课程名称】普罗提诺的哲学(导论)
【授课时间】10:00-11:40(6.30-7.4, 7.7-7.9)
【授课地点】望江三教413
【授课教授】Eyjólfur Kjalar Emilsson
埃约尔夫·K·埃米尔森,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古代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领域权威。出版代表作《普罗提诺》(Plotinus),系统阐释普罗提诺思想结构,并著有《普罗提诺论感知觉》(Plotinus On Sense-Perception)与《普罗提诺论理智》(Plotinus on Intellect)。还与史蒂文·斯特兰奇(Steven Strange)合译《〈九章集〉VI.4-5评注本》,并多次翻译柏拉图对话录入冰岛语。其研究覆盖感知、理智、灵魂与“太一”(the One)等核心主题,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推动古典哲学现代重建,为国际古典哲学界作出卓著贡献。
【合作教师】梁中和教授
【课程名称】20世纪现象学中的语言、时间与主体性
【授课时间】15:50-18:35(6.30,7.2,7.3,7.7);15:50-17:40 (7.8-7.9)
【授课地点】望江三教413
【授课教授】Walter Schweidler
瓦尔特·施瓦德勒,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施佩曼的重要弟子之一,德国当代著名现象学家瓦登菲尔斯哲学教席的接任者,德国政治哲学(里德学派和“人的尊严”问题等)和现象学领域的专家。2000年-2009年,在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任教席教授。2009年起至今在德国艾希施泰特-因戈尔施塔特大学哲学系任教席教授。他发表重要论文百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概念》(1983)、《精神力量与人权:人权的普遍性要求与第一哲学问题》(1994)、《好的国家:从柏拉图到当代的政治伦理学》(2004)、《论人的尊严:人格的本源与生命与文化》(2012年,并于2017年在人民出版社中文出版)等。
【合作教师】王慕洁助理研究员
【课程名称】老庄哲学
【授课时间】10:00-11:40(6.30-7.4, 7.7-7.9)
【授课地点】望江三教415
【授课教授】Tao Jiang
蒋韬,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宗教、哲学教授,任教于宗教系和哲学系,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哲学、大乘佛教哲学和跨文化哲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先秦道德政治哲学的起源》(Origins of Moral-Political Philosophy in Early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和《语境与对话:佛教瑜伽行派与现代心理学论潜意识》(Contexts and Dialogue: Yogācāra Buddhism and Modern Psychology on the Subliminal Mind);与艾文贺(Philip J. Ivanhoe)合编《弗洛伊德与中国》(The Reception and Rendition of Freud in China: China’s Freudian Slip)。目前还处于创作阶段的著作包括对临济禅宗思想的新解、中国中世纪思想史中的佛性论以及对自由意志的比较研究。他的文章发表于重要的亚洲和比较哲学期刊以及文集中。他是罗格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宗教系系主任九年。他是罗格斯大学中国哲学研讨会的共同发起人与负责人,并共同主持哥伦比亚大学新儒家研讨会。他还是《道》(Dao)、《中国哲学》(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儒家哲学与文化》(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与《佛教哲学》(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
【合作教师】何繁特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