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哲学学科实践育人成效,推动哲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哲学系与成都三联韬奋书店联合开展的本科毕业生实习实践活动于近日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历时近一个月,以“哲学的可能·哲学体验周”为主题,旨在打破公众关于哲学“象牙塔中的学问”的刻板印象、强化哲学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联性,通过创意策划、游戏互动与学术分享等形式,探索哲学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多元价值与表达路径,激发理性思考与跨界对话。

3月26日下午,实习座谈会在成都三联韬奋书店(宽窄店)召开,标志着本次实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书店负责人系统介绍了书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定位,并聚焦“青年创意孵化计划——‘哲学的可能·哲学体验周’”,对实习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部署。哲学系七名本科毕业生将主要承担活动策划与执行任务,旨在通过书店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将哲学思考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体验。围绕哲学的互动性与大众性,同学们精心设计了《踏入意义之门》活动方案,通过“1场哲学游园会+2场主题分享会”的形式,引导参与者反思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而脱颖而出,方案获得书店方与指导教师的一致认可。
4月7日至18日,同学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模式推进方案落地。线上组主要负责游戏设计、文案撰写、物料设计与宣传推进,线下组则主要完成物资采购、场地布置与流程彩排等工作。双方通过每日例会同步进度,确保活动细节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趣味性。书店工作人员对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19日下午,“拆掉意义的塑封”哲学游园会与我系魏奕昕老师带来的《古希腊哲学中对确定性的追寻和限度》主题分享会同步开启。游园会设置“虚无主义垃圾桶”“意义重组试验场”“哲学问题拔河”与“隐藏探险游戏”等互动装置,吸引逾200名读者参与;分享会则通过古希腊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启发人们在当下对确定性与人生意义的思考。次日(4月20日)晚间,我系何繁老师受邀主讲的《现代焦虑困境考察:〈庄子〉中的流动视角》分享会进一步引发热议。何老师结合当下人们普遍经历的焦虑现象,用庄子的庖丁之刀剖解现代性困局,从“吾丧我”的坐忘之境到“物化”的蝴蝶梦觉,带领读者跳出固定视角,重溯关照世界的精神河流。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魏奕昕老师《古希腊哲学中对确定性的追寻和限度》分享会

何繁老师《现代焦虑困境考察:〈庄子〉中的流动视角》分享会
4月23日下午,实习总结会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同学们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实习实践感悟:
“这样一场从无到有的活动策划与执行对我的锻炼是其他机械性劳动难以替代的”;
“读者们的积极报名与互动,不吝惜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思考,不仅使我十分感动,更坚定了我对当下社会与哲学学科的信心”;
“非常有幸能以这场活动作为自己学习哲学的阶段性节点,人与人之间通过哲学产生真诚的联系,这对我以往的学习与未来的深造都赋予了巨大的肯定和能量”。
书店方为同学们颁发了实习证明与纪念奖品,并表示未来将持续同我系推进此类合作,共建长期实习实践基地,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哲学教育服务社会新范式。

杜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