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哲学系!
新闻动态
首 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四川大学校报报道哲学系《思问》辑刊

发布时间:2024-12-18      编辑:本科教务      点击量:

 

《四川大学报》(2024年第16期)报道了哲学系《思问》辑刊及人才培养成效。《思问》刊物为哲学系编辑出版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国内首个设有独立学生编委会的哲学辑刊,成员均为哲学本科专业学生,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了学术论文正式出版的全过程,形成了出版社、编委、投稿者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性学术训练平台。除此之外,《思问》辑刊作为少数向本科生开放的专业学术平台,鼓励学生发表原创性成果,有效促进了国内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彰显了四川大学哲学系“爱智、包容、笃行”的办学旨趣。

哲学系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哲学系将以《思问》辑刊为抓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以下为文章全文:

 


创新性平台聚力,跨越式人才凝心

——川大哲学系《思问》辑刊学生编委侧记

匡鑫华  丁一


2024年9月11日,四川大学哲学系24级新生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思问》辑刊。《思问》辑刊为哲学系创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作为川大哲学系的一大亮点,设有学生编委会,在哲学系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刊物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思问》辑刊是国内首本设有独立学生编委的哲学辑刊,集中体现了四川大学哲学系在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自2019年复系以来,哲学系凭借自己体量较小、管理灵活的优势,充分结合具体情况展开工作。2019年,哲学系获批招收本科拔尖班。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强基班。2023年,哲学系牵头的“明远学园—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四川大学哲学系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

《思问》学生编委会

《思问》辑刊的成功得益于背后的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编委会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思问》辑刊编委会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共同组成。学生编委负责初步审阅稿件,检查文章学术规范、核心论证与选题意义,给出基本评价与修改意见。在初选后,教师编委负责进一步筛选入围稿,审查稿件学术创新性等,遴选出最终的稿件。通过两轮筛选,稿件会被确认收录于《思问》辑刊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文工作就此结束。依据两次筛选的审查意见、预先确认的入选稿件的体例修改与格式规范,学生编委会会与作者直接沟通,给投稿者提供及时细致的回复与成熟合理的建议,以便投稿者修正论文的核心论证与论证思路、并完成最终正式出版的论文定稿。

除论文的编辑工作之外,学生编委还负责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思问》辑刊的出版工作。作为拥有ISBN号的正式学术刊物,由四川大学出版社负责发行的《思问》辑刊需要一系列的规范流程才能正式出版。在稿件修改前,编委会必须与出版社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认适于印刷与出版的论文格式。为保证《思问》的观感良好,必须确认好封面、纸张、字体等一系列可能影响阅读体验的因素。在这之上,要合理安排各项事务的进程,分配工作时间、确认工作截止日期,因而需要与出版社长期稳定的双向沟通。在这之后,编委还需要完成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审查流程等一系列正式的官方程序,才能获批出版。借助辑刊出版,四川大学哲学系形成了出版社、编委、投稿者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性学术训练平台。编委成员通过其细致工作,深入了解了学术论文正式出版的全过程,学术运作和出版产业对其而言不再是一个“黑匣子”。

负责论文编辑和书籍出版工作的学生编委需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还必须拥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扎实认识、对学术观点的细致辨析能力与独到的学术眼光。显然,必须基于学生能力,认真对学生编委成员进行选拔,并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学生编委的组织工作由思问哲学社的学术部负责。学术部首先面向大一、大二的全体哲学系学生发布通知,学术兴趣与擅长领域不同的哲学系同学自发报名。通过这一自由的报名方式,《思问》编委可以吸收对学术工作有兴趣,但对其并不熟悉的学生加入其中,从而应对来自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个方向的学术论文。在报名与选拔之后,如何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培训便成了核心问题。基于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思问》学生编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通过编辑工作培训会议,经过编委会与出版社共同确定的学术规范与格式将被直接传达给编委成员,负责人会示范性地演示相关工作,并对一些在过去的编辑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可能有的疑惑、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进行说明。此外,《思问》学生编委由已经有过编辑工作经验的成员和尚没有进行过相关工作的新人组成。编委会负责人通过成员分组,保证“一新一旧”的小组成员设置。不同小组分别处理基于不同主题划分的论文,而“一对一”的直接沟通保证了编辑经验高效率、充分地传递。

由此可见,通过参与《思问》辑刊的出版工作,哲学系学生学习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要求,了解了辑刊编辑与出版的流程,培养了甄别论文的眼力以及协调各方、组织办事的能力,收获良多,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

《思问》辑刊学生编辑部组稿会

2016年,《思问》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系刊,在院系支持下,由学生自发承办。2016年以来,《思问》以年刊形式汇集学生中的优秀论文,回顾系内重要活动。2023年,《思问》辑刊获得ISBN号,于当年10月正式出版第一辑,成为正式的学术刊物。同期,思问哲学社正式发布全国征稿启事,开始筹备第二期《思问》的出版。2024年,每一位来到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新生都在新生见面会上收到《思问》第二辑……在2023年的《思问》辑刊的编辑工作中,2021级拔尖班同学赵胤铭、王康旭、2022级拔尖班同学周元政等,负责学生编委会的组织。赵胤铭、王康旭作为2022年《思问》辑刊的编委成员之一,全过程参与了2022年的《思问》编辑,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同时,作为2022年《思问》编委,2020级拔尖班同学花禹昊参与了2023年《思问》辑刊编辑工作的指导与培训。有了23年编辑的经验,在筹备第二辑《思问》时哲学系的同学也更加轻车熟路。21级赵胤铭、22级周元政同学向新一批学生编委传授了基于第一辑《思问》的工作经验,并在这之上提出了更为清楚明晰的论文审核标准和过程,他们带领23级杨凯博、23级刘子瑜、23级张释堃等同学一同审核、编辑第二辑《思问》,操作更加熟练、过程更加顺利,而这也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相信对于后续的相关工作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几位同学对于处理繁杂编辑事务的心得不仅可以保证《思问》的顺利出版,而且可以提高思问编辑站成员的编辑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未来的编辑工作打好基础。从第一期由学生自行承办的系内辑刊,到如今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思问》辑刊是基于多年以来哲学系师生跨年级、跨时间合作的心血之作。未来,《思问》将依托哲学系学术资源与多年的编辑经验,收录更多除学术论文以外的优秀成果。具有连续性的出版计划与编辑工作使得《思问》可以不断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同时积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哲学系学术人才培养

2023年出版的《思问》辑刊共收录文章21篇,2024年出版的《思问》辑刊共收录文章22篇。从文章主题上来看,《思问》既收录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也收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哲学教学教改研究的优秀成果。从文章来源上来看,《思问》辑刊的稿件主要来自本校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给《思问》辑刊与“疑思问辩”论坛的中英文投稿,而本校投稿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自主投稿、教师荐稿与优秀毕业论文。丰富多样的稿源为《思问》提供了大量高质量来稿,这集中体现了哲学系学术人才培养工作对《思问》的支撑作用。

全面的课程体系。基于丰富教研资源的课程培养计划为本科生学术培养提供了深厚基础。至2024年哲学系共设有六个教研室,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与宗教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美学,教研团队工作外语语种包括古典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等。优质的教研资源需要适当的课程设置。哲学系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创新,开设了《哲学论证与写作》《哲学文献与讨论》等一系列有梯度的写作课程,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术工具与训练,以求锻炼学生的“笔杆子”。学习哲学需要对中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经典文献进行深入阅读,为此,哲学系开设了以阅读原典为主的《西方哲学原著阅读》与《中国哲学原著阅读》的系列课程,务求对原典进行精微深入的理解。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术兴趣,哲学系围绕不同的哲学传统、主题、流派开设了多门专题性的专业选修课程,例如《德国哲学专题》《科学哲学原著研读》等。以学术写作与哲学训练为核心的课程中诞生了多篇论文的雏形,如2019级拔尖班曹海涛的论文《如何言说上帝——对蒂利希象征理论的反思》、2019级拔尖班吴江天的论文《礼之常变与天命人心——朱子视域下的孟子“不尊周”问题初探》。毕业论文是学生学术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哲学系本科培养成效的试金石。为提高本科生学术写作能力,哲学系会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由各教研室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推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选,其中的优秀毕业论文则会被《思问》收录。

系列主题讲座

丰富的学术实践。除上述方式以外,《思问》辑刊中收录的学生稿件还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优秀成果与“疑思问辩”论坛中的优秀论文。借助系内社团、工作坊等平台,本科生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围绕哲学理论探讨与哲学的现实实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基于这一自主训练产生的优秀成果会汇集在《思问》辑刊之中,例如,唐滋芃、谈知辰、吴鹏等同学借助思问哲学社下设的正文读书会开展大创,并撰写论文《奴役还是野蛮?——卢梭论社会性悖谬》。而基于“疑思问辩”论坛的收录稿件更为特殊。为了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和实施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四川大学哲学系于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举办“疑思问辩”主题论坛。论坛上既有多名来自川大哲学系的强基拔尖学生进行汇报,如2022级拔尖班周元政、2021级强基班欧阳科等同学,也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高校哲学系学生,如北京大学谈知辰、河南师范大学王佳骅等同学。论坛主题有关但不仅限于形而上学和价值论、实践哲学或政治哲学相关方向。其中,不乏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富有洞见的由本科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这一部分的优秀稿件也被收录到了不同板块的《思问》辑刊之中。

《思问》辑刊通过全国征稿、举办论坛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的综合性学术平台,《思问》汇聚了哲学系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果,并积极促进着基础人才的自我发展。不止于此,《思问》作为少数向本科生开放的专业学术平台,鼓励学生发表原创性成果,增进了国内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因而充分彰显了四川大学哲学系“爱智、包容、笃行”的办学旨趣。

《思问》自2023年起,定期面向海内外大学学者、在读博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征集各类与哲学相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此次征稿获得了各高校哲学系学生的积极响应,为第二期《思问》辑刊打下了良好基础。“疑思问辩”学术论坛则是基于《思问》辑刊学术平台的已有成果,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举办的本科学生学术论坛。就具体内容而言,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于10月28日上午开幕,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发展执行主管陈志远教授主持并致辞。28日上午共计三个分会场,研讨主题分别是柏拉图哲学和近代哲学、大陆哲学、道德哲学。28日下午共计两个分会场,研讨主题分别是东方哲学和分析哲学。在论坛结束后,《思问》辑刊会择优收录。作为少数专门面向本科生的学术论坛,“疑思问辩”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意图打破常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圈子”、提前进行专业学术训练的成功尝试。

首届“疑思问辩”哲学学科本科拔尖学生论坛参会师生合影

对四川大学哲学系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思问》辑刊充分发动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对哲学系的学术建设起了极其正面的影响。《思问》辑刊中收录的哲学系的本科论文与哲学系大力支持的各类自发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逻辑、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定期举办讨论班,由哲学系老师、本硕博学生与邀请嘉宾每周就自己研究的不同主题进行汇报,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报告人可以得到关于自己研究的批判性意见,21级强基计划学生欧阳科就曾在讨论班上报告过其在“疑思问辩”论坛中提交的论文、21级强基计划学生黄潇曾在讨论班进行过“冲突与和解:揭示Gettier反例中的真实脉络”的报告,报告内容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后,被《清华西方哲学研究》(CSSCI集刊)录用。思问哲学社下设多个由学生自发组织、主讲的读书会。如由匡鑫华、周元政同学主持的以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为主的形上读书会,陈翔同学主持的以当代元伦理学、道德哲学为主的正文读书会,缪林芮同学主持的以当代分析美学为主的分析美学读书会……周元政同学在“疑思问辩”论坛上汇报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相关问题、缪林芮同学参与主持了“分析的艺术哲学工作坊”。诚社是以中国哲学为核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学术类社团。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与有志于中国思想研究的同学开办了具有不同面向的中国哲学读书会,20级强基计划学生段家鑫在自行举办的读书会的基础之上撰写多篇论文,并在系内外的会议上进行报告。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这些自发组织的交流活动是众多同学的灵感来源。师生、同学、朋友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了参与者的学术活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是同学们既敢于借助《思问》这一学术“公器”表达自己想法,也能够承担《思问》出版中的不同工作的重要原因。

哲学系特色读书会

此外,为响应国家号召,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跨文明视野,《思问》辑刊相应工作人员协同思问哲学社、江安柏拉图学社、观象美学社、诚社一起,向2024级新生大力宣传古典学专业。为此,在对新生的宣讲之中,思问哲学社成员兼《思问》辑刊编委会成员、22级的周元政同学针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古典学研究进路及其目的进行了名为《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古典学阐释》这一报告,向同学们展现现代西方哲学视角下的古典学阐释路径,之后又与新同学积极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也展现了在相关的工作中,哲学系学生所获得的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学术视野。而这无一不展示着《思问》辑刊的一系列工作所带来的优异效果。

《思问》辑刊编委会成员做学术报告

如今,《思问》辑刊已然成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的一张明信片。在2023、2024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每位同学都收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思问》,这是《思问》自2016年创办以来的惯例。而这不仅是对哲学系过往成绩的证明,更是对每一届新生的殷切期盼。在哲学系的招生宣传中、在面向不同群体的哲学系基本情况的汇报中,《思问》都是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之一。这并非自夸,而只是因为,《思问》辑刊最足以体现四川大学哲学系在基础学科学术性人才培养上所下的苦功,最足以体现四川大学哲学系学生对当代哲学研究的认识与洞见,最足以体现四川大学哲学系师生为建立自由独立的学术共同体的长期努力。借着《思问》辑刊正式出版这股东风,我们得以一窥四川大学哲学系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敢为人先的大量举措,也可以看出四川大学哲学系为促进学生的高水平综合发展而展现出的良苦用心,更可以看出四川大学哲学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立时代潮头的坚定信念。四川大学哲学系“爱智、包容、笃行”的精神具象化为以《思问》辑刊出版为中心的一系列事务,这也使得《思问》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其自身。

新生开学典礼《思问》系刊发布仪式

上一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莅临哲学系检查指导自评自建工作

下一条:项目资助001|热烈祝贺我系李景林教授荣获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关闭

四川大学哲学系

党政办(201室):028-85417159

本科生教务办(202室):028-85417126

研究生教务办(202室):028-85417656

学生及团委办(203室)028-85413870

科研办(212室):028-85412298

邮  箱:zxx@scu.edu.cn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书记信箱
主任信箱
公众号矩阵(查看)

领导信箱:

书记:zxxscu@126.com

领导信箱:

主任:zxxscu@163.com

Copyright©2020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